國內乘用車產能“錯配”仍存 產能要“剎車”布局待“盤活”
數據:國內乘用車產能利用率僅過半 產能“錯配”仍存
發改委:“現有基地達到合理規模之前,不再新增新能源車產能點”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鄧莉
在新能源車銷售火熱持續成為市場焦點之際,汽車行業產能過剩卻被屢屢“點名”。據新華社報道,近日舉辦的2022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念修表態:“現有基地達到合理規模之前,不再新增(新能源汽車)產能布點?!?/p>
一邊是原材料漲價供應鏈緊張,消費者排隊等車;一邊是汽車產能大量被閑置,車市正經歷著冰火兩重天。業內人士分析,解決中國汽車市場供應鏈消費層面和生產制造層面矛盾,盤活現有整車制造產能,成為汽車行業的一項重要任務。
本文要點速讀
焦點:產能錯配
數據:全國最大的18.6%的乘用車企業占用了全國55.35%的產能,承擔了全國77.42%的銷量,而最小的約33.7%的乘用車企業,只占用了13.3%的乘用車產能,銷量占比更只有0.46%。
解決:一方面,閑置產能待“盤活”,應進一步集中到優勢地區和行業;另一方面,未來產能需“嚴控”,要全國統籌布局,避免遍地開花。
雖然——
只有約一半產能被充分利用
據新華社報道,林念修3月26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將鼓勵引導重點地區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依托現有產能發展新能源汽車,確保項目建設規范有序,整車企業要突出重點布局,依托現有生產基地集聚發展,現有基地達到合理規模之前,不再新增產能布點”。對此,有業內人士解讀,汽車業應“清醒認識到汽車市場容量,警惕造車產能過?!?。
乘聯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乘用車產能合計4089萬輛,產能利用率僅為52.47%,其中36家車企的產能利用率不到20%。數據清晰表明:車企產能利用率不均衡現象明顯。一家日系合資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旺季”時生產線處于超負荷運作,工廠更是三班制,有時休息日還得調休加班。以廣汽豐田為例,2021年之前,其南沙三條整車生產線年設計產能為60萬輛,但僅2020年全年卻生產了76萬輛新車,產能利用率高達127%。
相對地,北汽、神龍汽車等銷量較低的車企則出現大量產能閑置的情況。一邊是銷量規模大的頭部車企(尤其新能源汽車)產能不足,一邊則是銷量低迷甚至已被市場邊緣化的小規模車企,大量產能被閑置。數據顯示,只有頭部11家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高于100%,其中包括特斯拉等4家專門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顧志軍表示,純電車造車門檻相對較低,再加上一些地方規劃不甚合理,造成一定的產能錯配。
然而——
還有一大批車企在擴建
盡管只有產能利用率還不高,但部分車企依然制定了宏大的發展目標。記者留意到,不少車企從去年起陸續公布了自己未來五年的年度銷量目標。如果將國內主流車企已明確公布的2025年銷量目標簡單相加,就已經超過3700萬輛,再算上蔚來、小鵬、理想、特斯拉等新勢力,甚至再算上小米、恒馳等“新新勢力”,2025年汽車總銷量突破4000萬輛是大概率事件。而根據乘聯會的數據,在乘用車產能總體過剩的情況下,已經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還有1046萬輛在建產能將陸續建成投產,且目前在建產能大部分是供給新能源乘用車使用的。
乘聯會指出,雖然傳統汽車企業的現有產能部分也可共線生產新能源汽車,但多數企業選擇新建工廠而不是利用既有產能。據公開消息,2022年投產的新建項目不少,如一汽紅旗、一汽豐田各有2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光束汽車的16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廣汽豐田投產的第五條生產線等。還有特斯拉、一汽奧迪、廣汽埃安、小米汽車等多家車企的新工廠在未來幾年陸續投產。
據賽迪研究院相關統計,在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總產能達2669萬輛,而當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僅有136.7萬輛,產能利用率僅為5.1%。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銷量超過350萬輛。然而,即便銷量如此急漲,其整體產能利用率也不超過20%。如果加上各地在建的新能源汽車規劃項目落地,新能源車產能利用率將可能更低。
其實——
產能應向優勢區域、高質領域集中
在新能源汽車造車浪潮中,以失敗退出告終的企業近年并不少見,其中不乏如前途汽車、陸地方舟、拜騰汽車等已經獲得了生產資質的新能源汽車項目。這些項目的“爛尾”,也給業內敲響了警鐘。顧志軍估算:“至少有一半的新建新能源汽車項目,沒有堅實的產業基礎,也缺少發展資金、融資能力和整合資源能力?!? 面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均釋放了“整改”方向。簡單來看,三個趨勢引人關注:第一是“區域集中”,引導產業向發展基礎好、產能利用充分的地區和主體聚集,如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區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第二是“高智(質)”,圍繞智能網聯汽車進行高智能化、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布局;第三則是“供應鏈”,圍繞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技術等核心技術來形成完整的供應鏈。
所以——
閑置產能待“盤活”,未來產能需“嚴控”
產能空置如何破解?顧志軍認為,未來一段時間,新能源車銷量將持續向好。在產能分配不均的情況下,解決辦法就是把閑置的產能轉讓給有需求的車企,一方面能提升轉讓方的產能利用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購買方只需通過簡單改建,就能以較低成本擴充產能。
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建議,應對已建新建項目進行分類指導,“清理一批”“重組一批”“做強一批”,引導資源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質大企業、大項目集聚,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
記者留意到,已有企業主動“割肉”來盤活資產。如去年北京現代將位于北京順義的第一工廠轉賣給了理想汽車,理想汽車將該廠改建為智能制造工廠,沿用率達60%。高合汽車則使用了東風悅達起亞的第一工廠。神龍汽車的武漢工廠、成都工廠去年對第三方開放,購買方是東風本田,后者利用該工廠提高電動汽車產能。
已經被市場邊緣化的眾泰汽車、力帆汽車、北汽銀翔、獵豹汽車等企業,其閑置工廠也被其他企業收購。去年年底,長城汽車接盤眾泰臨沂工廠。
在政策面,針對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問題,國家也進行了指引。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將達到20%左右。該規劃明確提出,“建立健全僵尸企業退出機制,加強企業準入條件保持情況監督檢查,促進優勝劣汰”。
“新能源汽車一定要走這條(主體集中、區域集聚)道路,不能太分散。所以我們鼓勵一個重點企業要在一個地方達到一定規模再建第二個點,并且全國要統籌布局,不能遍地開花?!绷帜钚拊诎偃藭蠌娬{。
下一篇文章:“電動化+智能化”大招頻出 豪華車市場要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