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發力 營造放心消費環境
3月15日,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2021年消費者權益保護典型案例,安慶市人民檢察院與某大藥房消費者權益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成功入選。(《安慶晚報》3月21日)
這幾年,安慶在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上使出洪荒之力,盡管維權網絡日益完善,常態監管不斷加力,但消費維權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從市場監管局發布的投訴“年報”中,我們不難發現,預付式消費等“老大難”問題“濤聲依舊”,互聯網服務、直播帶貨購物等新業態糾紛接踵而至,恰恰說明營造放心消費環境“任重而道遠”。
梳理一個個投訴熱點和典型案例,暴露的是商家信譽缺失。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靠擺迷魂陣、搞小伎倆來糊弄消費者,無疑是殺雞取卵。這種短視行為砸掉的是信任,毀掉的是信譽,最終只會讓消費者“用腳投票”,給整個行業健康發展蒙上陰影。面對消費亂象,只有果斷“出手”,重拳治理才能正本清源。多走走市場路線、群眾路線,讓“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同向發力,加大對無良商家的震懾力度,是可以凈化市場秩序的。特別要發揮行業協會、市場協會等組織的干預和管理,“倒逼”商家自覺遵守市場準入法則,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
于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而言,不能滿足于幫助消費者討回公道、追回損失、曝光警示,更應反思市場治理的得失。要杜絕下一個投訴熱點“春風吹又生”,關鍵要把剛性監管當回事并始終挺在前面,“靶向”發力。尤其是在現代信息社會,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風生水起,更需要我們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充分運用“互聯網+”手段,通過“大數據系統”集成分析、精準監管、移動執法,在制度創新、手段創新中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法,構筑起消費安全協同共治的新格局。
營造放心消費環境,是一項永無止境的系統性工程。面對一個個投訴熱點,還要以案釋法、以案析理,幫助消費者進一步擦亮眼睛、看清“陷阱”、提高警惕,通過消費常識的累積、維權功力的升級,學會在法治框架內維護自己的權益。把投訴熱點化為冰點,考量著誠信體系建設和市場治理能力,只要把功夫下在平時,把功課做得更優,就能讓消費者放心安心消費,進而激發更強的市場活力。
下一篇文章:強農富農,從推進現代農業起步